愤怒的葡萄
约 1027 字大约 3 分钟
2024-07-21
一、作者介绍
《愤怒的葡萄》作者为约翰・斯坦贝克(John Steinbeck),美国 20 世纪极具影响力的小说家,1962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,以 “社会现实主义” 创作风格闻名,擅长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底层群体的生存困境与时代阵痛。其代表作除《愤怒的葡萄》外,还有《人鼠之间》《伊甸之东》等,其中《愤怒的葡萄》被誉为 “美国大萧条时代的文学史诗”。
本书创作背景与 1930 年代美国社会现实紧密相关:当时美国遭遇严重经济大萧条,叠加中西部 “沙尘暴灾害”,大量农民失去土地、颗粒无收,被迫背井离乡前往加州寻求生计。斯坦贝克曾亲自跟随流民队伍体验生活,收集大量真实素材,最终以纪实性笔触完成这部作品,深刻揭露了资本剥削与社会不公。
二、故事情节
1. 时代背景与核心人物
故事发生在 1930 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,核心人物为俄克拉荷马州的乔德一家 —— 曾是佃农的乔德(刚刑满释放)、母亲凯西(坚韧的家庭支柱)、父亲及其他家庭成员,他们是千万受灾农民的缩影。
2. 关键事件
失去土地:因沙尘暴摧毁农田,加上大公司垄断土地、抬高租金,乔德一家被迫放弃世代耕种的土地,变卖所有家当,驾驶破旧卡车前往传说中 “遍地是工作” 的加州。
迁徙磨难:迁徙途中充满艰辛 —— 老祖父、老祖母相继病逝,妹妹罗莎夏怀孕后丈夫离家,沿途遭遇流民收容所的拥挤、警察的驱赶,还听闻加州并非 “天堂”,许多流民因缺乏工作陷入饥饿。
加州困境:抵达加州后,乔德一家发现当地农场主联合压榨流民,工资极低且工作机会稀缺,反抗剥削的流民还会被贴上 “赤色分子” 标签遭到迫害。乔德为保护家人与工友,先后两次卷入冲突,最终不得不再次逃亡。
结局走向:故事结尾,乔德一家虽仍未摆脱贫困,且乔德因躲避追捕需与家人分离,但母亲凯西的坚韧与罗莎夏在饥荒中为陌生产妇哺乳的举动,传递出 “苦难中坚守人性善意” 的希望,暗示底层群体在绝境中仍未放弃对尊严与温暖的追求。
三、金句语录
“人只要活着,就不能没有希望。就像葡萄藤,哪怕被狂风暴雨打得枝折叶残,只要根还在,来年就还能结出果实。”
语境:乔德一家在迁徙途中遭遇亲人离世、车辆故障,陷入绝望时母亲凯西所说。意义:体现底层群体在绝境中支撑彼此的精神力量,也是全书 “苦难中坚守希望” 主题的核心表达。
“苦难是最好的学校,但没有人愿意去就读。可当你不得不走进这所学校时,要么被它打垮,要么学会如何带着尊严活下去。”
语境:乔德一家在加州遭遇农场主压榨,目睹流民因饥饿偷面包被殴打后,乔德的内心独白。意义:揭露大萧条时代苦难的残酷性,同时凸显底层群体在压迫中对 “尊严” 的坚守。
“当人们为了一块面包争抢时,不是人变贪婪了,是这个让人流汗却吃不饱饭的世界出了问题。”
语境:流民收容所里因食物短缺发生冲突,牧师凯西(曾为牧师,后随流民觉醒)发出的感慨。意义:直指资本垄断与社会制度的不公,而非底层群体的 “道德缺陷”,深化了作品的批判内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