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布鲁克林有棵树

约 6247 字大约 21 分钟

2023-01-20

一、作者与创作背景

《布鲁克林有棵树》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贝蒂・史密斯(Betty Smith,1896-1972),她并非出身文学世家,而是在布鲁克林的贫民区长大,童年与青年时期的底层生活经历,成为她创作的核心素材。贝蒂・史密斯早年从事过工厂女工、歌手等多种职业,直到中年才开始系统学习写作,《布鲁克林有棵树》是她的处女作,也是她最具影响力的作品,出版于 1943 年,一经问世便引发轰动,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,至今仍是美国中小学推荐读物,被誉为 “关于成长与生存的永恒经典”“布鲁克林的精神史诗”。

这部小说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,主人公弗兰西的成长轨迹与贝蒂・史密斯自身经历高度重合:两人都成长于 20 世纪初布鲁克林的爱尔兰移民家庭,父亲同样是热爱唱歌却酗酒的临时工,母亲则是坚韧的家庭支柱,童年时都靠捡垃圾换钱买书籍,在贫困中坚持阅读与学习。贝蒂・史密斯曾在访谈中提到,创作《布鲁克林有棵树》的初衷,是 “记录那些在泥泞里挣扎却从未放弃仰望星空的人”—— 她希望通过弗兰西的故事,展现底层群体在贫困中的精神韧性,以及教育与阅读对改变命运的救赎力量。小说出版时,正值二战后期,美国社会弥漫着焦虑与迷茫,而弗兰西的成长故事恰好给了无数人面对困境的勇气,这也让作品获得了跨越时代的共鸣。

二、故事情节:弗兰西的成长史诗

1. 时代背景与核心人物

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初的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,彼时的布鲁克林是移民聚居的贫民区,街道狭窄、房屋破旧,爱尔兰、意大利移民挤在狭小的出租屋里,靠打零工、做苦力维持生计,贫困是大多数家庭的常态 —— 孩子们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,冬天没有足够的炭火取暖,甚至要靠捡路边的烂水果充饥。但与此同时,这里也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地方:街头巷尾回荡着不同语言的叫卖声,邻居间会互相分享一块面包,孩子们在路灯下追逐嬉戏,贫困的外壳下,藏着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。

核心人物围绕主人公弗兰西・诺兰展开,构成她成长中最重要的支撑与羁绊:

  • 弗兰西・诺兰:小说的叙事核心,从 11 岁写到 17 岁,是一个敏感、倔强且热爱阅读的女孩。童年时,她每天雷打不动读《圣经》和莎士比亚的戏剧,靠捡垃圾换钱买书籍,在贫困中构建起丰富的精神世界;少年时,她经历父亲离世、家庭变故,却从未放弃学习,最终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,走出了布鲁克林的贫民区。

  • 约翰尼・诺兰:弗兰西的父亲,爱尔兰移民,是个热爱唱歌、性格温和却酗酒成瘾的临时工。他深爱家人,会给弗兰西和弟弟讲有趣的故事,用粗糙的手掌抚摸他们的头发,但酒精却一次次摧毁他的生活 —— 他频繁失业,甚至在寒冬里醉倒在街头,最终因肺结核病逝,成为弗兰西成长中难以磨灭的痛。

  • 凯蒂・诺兰:弗兰西的母亲,意大利移民后裔,是家庭的 “顶梁柱”。她早年在工厂做工,嫁给约翰尼后,靠给人洗衣、做针线活补贴家用,性格坚韧、务实甚至有些 “冷酷”:她会逼着弗兰西和弟弟捡垃圾换钱,在约翰尼酗酒时从不哭闹,而是默默收拾残局。但这份 “冷酷” 背后,是对家人深沉的爱 —— 她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,在约翰尼去世后独自撑起家庭,是弗兰西 “韧性” 的源头。

  • 尼雷・诺兰:弗兰西的弟弟,比她小一岁,性格活泼、讨喜,不像弗兰西那样敏感孤僻,更受父亲和邻居的喜爱。姐弟俩虽有过争吵,但在贫困的生活中始终互相扶持:尼雷会帮弗兰西捡更重的垃圾,在她被同学欺负时挺身而出,两人的互动充满了童年的温暖。

2. 成长的四个阶段:从泥泞到星光

(1)童年:贫困中的精神坚守(11-12 岁)

11 岁的弗兰西过着 “一半泥泞,一半星光” 的生活:物质上,她每天天不亮就和弟弟去街头捡垃圾,把破铜烂铁、玻璃瓶卖给回收站,换来的几美分要攒起来买一周的食物;冬天没有炭火,她和弟弟只能裹着薄被子缩在床角,听着窗外寒风呼啸;母亲凯蒂为了省钱,会把发霉的面包烤焦后给他们吃,甚至在圣诞节时,家里也只有一棵用硬纸板做的 “圣诞树”。

但精神上,弗兰西拥有一个 “富足的世界”:她每天晚上坐在厨房的煤油灯旁,先读一页《圣经》,再读一页莎士比亚的戏剧,无论多累、多饿,从未间断。她会把书中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,对着墙壁复述故事;她喜欢去布鲁克林的公共图书馆,在书架间穿梭,仿佛能 “触摸到不同时代的灵魂”。父亲约翰尼是她的 “精神伙伴”—— 他虽然酗酒,但会给她讲爱尔兰的传说,教她唱民谣,在她因贫困自卑时,告诉她 “你和那些住在豪宅里的孩子一样,都有权利仰望星空”。

不过,童年的温暖中也藏着刺痛:有一次,弗兰西穿着补丁衣服去学校,被同学嘲笑 “垃圾女孩”,她躲在厕所里哭了一下午;还有一次,父亲因为酗酒丢了工作,回家后抱着她痛哭,说 “我对不起你们”,那一刻,弗兰西第一次意识到 “贫困不仅会饿肚子,还会让人失去尊严”。

(2)少年:变故中的觉醒(13-15 岁)

13 岁这年,弗兰西的生活迎来重大变故:父亲约翰尼因长期酗酒患上肺结核,住进了医院。为了凑医药费,母亲凯蒂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,弗兰西和弟弟也增加了捡垃圾的时间,甚至开始去工厂做童工 —— 弗兰西在罐头厂剥豆子,手指被水泡得发白,指甲缝里永远洗不掉油污,但她从不敢抱怨,因为她知道 “只要多挣一美分,父亲就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”。

然而,命运并未眷顾这个家庭:约翰尼最终还是病逝了,去世时只有 34 岁。葬礼那天,弗兰西没有哭,她只是默默地帮母亲整理父亲的遗物 —— 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,一本写满歌词的笔记本,还有一张她小时候和父亲的合影。直到晚上,她坐在父亲曾经坐过的椅子上,读着莎士比亚的《哈姆雷特》,看到 “生存还是毁灭,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” 时,眼泪才终于决堤。父亲的离世让弗兰西突然 “长大了”,她意识到 “眼泪没有用,只有变得更强大,才能保护母亲和弟弟”。

此后,弗兰西更加努力地学习:她利用工余时间自学中学课程,在路灯下背单词、做算术;她不再因贫困自卑,反而把捡垃圾的经历当作 “生活的课堂”—— 她从不同的垃圾中,看到了不同家庭的生活:有的人家丢的是发霉的面包,有的人家丢的是崭新的玩具,这让她更早地理解了 “社会的不平等”。15 岁时,弗兰西凭借自学的知识,考上了布鲁克林的一所中学,成为家里第一个 “中学生”,母亲凯蒂拿着录取通知书,第一次在她面前哭了,说 “你父亲要是知道,一定会很骄傲”。

(3)青年:困境中的突围(16-17 岁)

中学时期的弗兰西,面临着新的挑战:学校里的同学大多来自中产阶级家庭,他们穿着整洁的衣服,谈论着弗兰西从未听过的音乐会、画展,这让她再次感受到 “阶层的差距”。有一次,老师布置作文《我的家庭》,弗兰西如实写下了捡垃圾、父亲酗酒的经历,却被同学嘲笑 “卖惨”,甚至有老师私下告诉她 “你这样的家庭,能读完中学就不错了,别指望上大学”。

但弗兰西没有放弃:她更加刻苦地学习,成绩始终保持年级第一;她利用周末去图书馆打工,不仅能挣零花钱,还能读到更多的书;她开始尝试写作,把自己的经历、看到的底层生活写成短文,投稿给当地的报纸,虽然大多石沉大海,但她从未停止。母亲凯蒂也始终支持她:有一次,弗兰西因为买不起新课本,只能借同学的书抄,凯蒂看在眼里,连夜帮人做了三件衣服,换来钱给她买了课本,说 “再苦,也不能苦了你的学习”。

17 岁这年,弗兰西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:她申请了纽约大学,虽然家境贫困、没有名校背景,但她的作文《布鲁克林的树》打动了招生老师 —— 文中,她写了布鲁克林街头常见的洋槐树:“它们长在水泥缝里,被汽车尾气熏着,被行人踩踏着,却依然能开出白色的花,结出绿色的果。就像我们这些在布鲁克林长大的孩子,无论生活多苦,都能找到向上生长的力量。” 最终,弗兰西不仅考上了纽约大学,还获得了奖学金,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。

(4)离别与新生:走出布鲁克林

开学前的那个夏天,弗兰西特意去了小时候捡垃圾的街道,去了父亲曾经唱歌的酒吧,去了公共图书馆的旧书架前。她看着布鲁克林的街道 —— 依然破旧,依然拥挤,但在她眼里,这里不再是 “贫困的牢笼”,而是 “成长的土壤”:是捡垃圾的经历让她学会了坚韧,是父亲的爱让她懂得了温暖,是阅读与学习让她拥有了冲破困境的勇气。

离开布鲁克林那天,母亲凯蒂和弟弟尼雷去送她。火车开动时,弗兰西从车窗里往外看,看到母亲在抹眼泪,弟弟在挥手,看到布鲁克林的屋顶上,几棵洋槐树在风中摇晃,开出了白色的花。她想起小时候父亲说过的话:“布鲁克林的树,从来不会因为环境差就不生长。人也一样,只要心里有光,就能走出黑暗。” 那一刻,弗兰西知道,她虽然离开了布鲁克林,但布鲁克林的 “根”,永远扎在她心里。

三、主题概述:在泥泞中生长的 “生命之树”

《布鲁克林有棵树》的核心主题,是 “贫困中的精神韧性”,贝蒂・史密斯通过弗兰西的成长故事,从四个维度深入挖掘了 “生命如何在困境中向上生长” 的深刻内涵,每个维度都与 “布鲁克林的树” 这一核心意象紧密相连 —— 洋槐树在水泥缝中扎根、在逆境中开花,正是底层群体精神韧性的象征。

1. 贫困的双重性:苦难与滋养

小说并未将贫困简单定义为 “苦难的深渊”,而是展现了其 “双重性”:它既是物质上的折磨,也是精神上的滋养。

从 “苦难” 层面看,贫困带给弗兰西一家的,是生理与尊严的双重压迫:约翰尼因贫困酗酒、英年早逝,凯蒂为了生计耗尽心力,弗兰西和弟弟要靠捡垃圾维持生活,甚至要忍受同学的嘲笑、老师的轻视。小说中一个细节令人心酸:弗兰西 11 岁时,最大的愿望是 “能每天吃一块完整的面包,不用吃烤焦的发霉面包”;她第一次看到同学吃冰淇淋时,站在旁边看了很久,因为 “从来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甜的东西”。这些细节真实地展现了贫困对底层群体的摧残 —— 它剥夺了基本的物质需求,也让人们在自卑中失去对生活的信心。

但从 “滋养” 层面看,贫困也让弗兰西更早地理解了生活的本质,培养了她的坚韧与共情能力。捡垃圾的经历,让她看到了不同家庭的生活困境,学会了 “在绝望中寻找希望”:她会把捡到的旧书仔细擦干净,当作宝贝一样收藏;她会在寒冷的冬天,把捡来的玻璃瓶卖给回收站后,买一块糖分给弟弟;她会在父亲酗酒时,默默递上一杯温水,而不是抱怨。正如小说中写道:“贫困就像一块磨刀石,把弗兰西的性格磨得又硬又亮。她知道,哭没有用,抱怨没有用,只有自己站起来,才能走出泥潭。”

更重要的是,贫困让弗兰西更加珍惜 “精神财富”:因为买不起玩具,她把阅读当作最大的乐趣;因为没有机会去远方,她通过书籍 “走遍了全世界”。这种对精神世界的坚守,让她在物质匮乏中保持了内心的富足,也为她后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埋下了伏笔。

2. 教育与阅读:冲破阶层的 “救赎之光”

在小说中,教育与阅读是弗兰西摆脱贫困、冲破阶层的核心力量,也是贝蒂・史密斯着重强调的 “底层群体的希望之路”。

弗兰西对阅读的热爱,是从童年时就埋下的种子:每天晚上的 “《圣经》+ 莎士比亚” 阅读仪式,不仅让她积累了知识,更让她拥有了 “精神的铠甲”。当同学嘲笑她是 “垃圾女孩” 时,她会想起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,告诉自己 “即使身处泥泞,也要有仰望星空的勇气”;当父亲去世、家庭陷入困境时,她会读《简・爱》,从简・爱的坚韧中获得力量。阅读对弗兰西而言,不是 “消遣”,而是 “生存的需要”—— 它让她在贫困中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,也让她拥有了超越同龄人的眼界与思考能力。

而教育,则是弗兰西将 “精神力量” 转化为 “现实改变” 的关键。中学时期的自学、图书馆的打工、对写作的坚持,让她一步步靠近 “大学” 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。小说中,弗兰西申请纽约大学时的经历极具象征意义:她没有名校背景,没有富裕的家庭支持,甚至连申请表上的 “家庭收入” 一栏都填得让人心酸,但她的作文《布鲁克林的树》却打动了招生老师 —— 因为这篇作文里,藏着底层群体最珍贵的品质:坚韧、真诚、对生活的热爱。最终,弗兰西靠奖学金走进大学,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,也打破了 “贫困世袭” 的魔咒。

贝蒂・史密斯通过弗兰西的经历,传递出一个深刻的观点:对底层群体而言,教育与阅读不是 “奢侈品”,而是 “必需品”—— 它能让人在贫困中保持精神的独立,在困境中看到希望,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,冲破阶层的壁垒。这种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:无论身处何种环境,知识永远是改变命运的最有力武器。

3. 家庭:韧性的 “源头与港湾”

弗兰西的成长,离不开家庭的支撑 —— 约翰尼的爱、凯蒂的坚韧、尼雷的陪伴,共同构成了她 “韧性的源头与港湾”。小说通过对诺兰家庭关系的刻画,展现了 “贫困家庭中爱的力量”,打破了 “贫困会摧毁家庭” 的刻板印象。

约翰尼虽然是个 “失败的父亲”—— 酗酒、失业、无法给家庭提供稳定的生活,但他却是弗兰西 “精神上的父亲”。他会在寒冬里把外套脱给弗兰西穿,自己冻得发抖;他会在弗兰西因贫困自卑时,用粗糙的手掌抚摸她的头发,说 “你是我见过最聪明的孩子”;他甚至在病重时,还在为弗兰西的未来担心,告诉凯蒂 “一定要让弗兰西读书,别让她像我一样”。约翰尼的爱,是 “不完美却真诚的爱”,它让弗兰西在童年时感受到了温暖,也让她懂得了 “即使生活有再多苦难,也要保持对家人的爱”。

凯蒂则是弗兰西 “韧性的榜样”。她不像约翰尼那样温柔,甚至有些 “冷酷”—— 她会逼着弗兰西捡垃圾,会在约翰尼酗酒时骂他,会在弗兰西哭的时候说 “眼泪解决不了问题”。但这份 “冷酷” 背后,是对家人深沉的爱:她省吃俭用,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;她在约翰尼去世后,一个人打三份工,撑起整个家庭;她从不抱怨生活的苦,而是用行动告诉弗兰西 “女人也要靠自己站起来”。弗兰西后来回忆说:“我妈妈就像布鲁克林的树,无论风吹雨打,都能扎根在泥土里,开出花来。我能有今天,都是因为她。”

而弟弟尼雷,是弗兰西 “成长路上的伙伴”。两人虽然有过争吵 —— 比如为了一块面包抢得面红耳赤,为了谁多捡了一个玻璃瓶吵架,但在关键时刻,总是互相扶持:尼雷会帮弗兰西扛更重的垃圾,会在她被同学欺负时挺身而出,会在她备考时安静地陪在她身边。姐弟俩的互动,充满了童年的温暖与纯真,也让弗兰西在贫困的生活中,感受到了 “亲情的力量”。

诺兰家庭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家庭,不是 “富裕时的共享欢乐”,而是 “贫困时的互相支撑”。即使物质匮乏,只要有爱、有坚韧、有陪伴,家庭就能成为人们面对困境的 “港湾”,也能成为培养 “韧性” 的 “土壤”。

4. 地域与身份:布鲁克林的 “精神烙印”

《布鲁克林有棵树》不仅是弗兰西的成长故事,也是布鲁克林的 “地域史诗”—— 贝蒂・史密斯通过对布鲁克林贫民区的细致描写,展现了地域文化对个体身份的塑造,以及底层群体对 “家乡” 复杂的情感。

布鲁克林对弗兰西而言,是 “矛盾的结合体”:它是 “贫困的牢笼”,让她从小忍受饥饿、自卑与嘲笑;但它也是 “成长的土壤”,让她学会了坚韧、真诚与热爱生活。小说中,布鲁克林的细节充满了 “烟火气”:街头巷尾的叫卖声、邻居间互相分享的面包、孩子们在路灯下的嬉戏、洋槐树在屋顶上的生长…… 这些细节构成了弗兰西对 “家乡” 的记忆,也塑造了她的 “身份认同”—— 她从不避讳自己是 “布鲁克林的孩子”,即使后来考上大学、走出布鲁克林,也始终以 “布鲁克林人” 自居。

更重要的是,布鲁克林的 “移民文化”,让弗兰西学会了 “包容与共情”。这里的居民大多是爱尔兰、意大利、犹太移民,他们有着不同的语言、不同的习俗,却因为 “贫困” 这一共同的经历,形成了特殊的 “社区纽带”:谁家有困难,邻居会主动帮忙;谁家有人去世,大家会一起凑钱办葬礼;冬天里,大家会把炭火分给没有取暖设备的家庭。这种 “互助精神”,让弗兰西从小就懂得了 “人与人之间的温暖”,也让她在后来的生活中,始终保持着对底层群体的共情 —— 她从不因自己考上大学就轻视曾经的生活,反而更加珍惜 “布鲁克林教会她的东西”。

贝蒂・史密斯通过弗兰西与布鲁克林的关系,传递出一个深刻的观点:一个人的 “家乡”,不仅是地理上的 “出生地”,更是精神上的 “源头”—— 它塑造了人的性格,影响了人的价值观,即使后来离开,也会在人的身上留下 “精神烙印”。这种 “烙印”,不是 “贫困的标签”,而是 “韧性的证明”,是 “无论走到哪里,都能向上生长” 的力量。

四、金句语录:藏在文字里的 “生命力量”

  1. “布鲁克林的树,长在水泥缝里,没有肥沃的土壤,没有充足的阳光,却依然能开出白色的花,结出绿色的果。它们好像在说:无论生活多苦,只要不放弃,就能找到生长的方式。”

语境:弗兰西 11 岁时,在街头捡垃圾,看到墙角的洋槐树开花,内心产生的感悟。意义:这是小说最核心的意象,“布鲁克林的树” 象征着底层群体的精神韧性,也暗示了弗兰西的成长轨迹 —— 即使身处贫困,也要保持向上生长的勇气。

  1. “阅读是最便宜的旅行,不需要车票,不需要行李,只要打开一本书,就能走遍全世界。对我来说,图书馆就是最好的游乐场,书架就是最好的玩具。”

语境:弗兰西在公共图书馆打工时,和图书馆管理员的对话。意义:体现了阅读对弗兰西的重要性 —— 它不仅是知识的来源,更是精神的 “避难所”,让她在贫困中拥有了超越现实的眼界,也为她后来的成长埋下了伏笔。

  1. “我妈妈从来不说‘苦’,她只会把苦藏在心里,然后笑着给我们做烤面包。她告诉我:女人要像树一样,根扎得深,就不怕风吹雨打。”

语境:弗兰西在作文中写母亲凯蒂的片段。意义:刻画了凯蒂坚韧的性格,也展现了母亲对弗兰西的影响 —— 凯蒂的 “韧性”,成为弗兰西成长中最重要的 “精神养分”,让她学会了在困境中不抱怨、不放弃。

  1. “爸爸虽然不能给我们很多钱,但他给了我们很多爱。他会给我讲爱尔兰的传说,教我唱民谣,他说:即使我们住在出租屋里,也能拥有星空。”

语境:弗兰西在父亲去世后,回忆父亲时的独白。意义:展现了约翰尼 “不完美却真诚的爱”,这种爱虽然没有改变家庭的贫困,却给了弗兰西童年最珍贵的温暖,也让她懂得了 “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重要”。

  1. “我走出了布鲁克林,但布鲁克林没有离开我。它在我的血液里,在我的骨子里,在我每次遇到困难时,告诉自己‘再坚持一下’的勇气里。”

语境:弗兰西第一次回到布鲁克林时,内心的感慨。意义:体现了弗兰西与布鲁克林的深厚情感,也点明了 “家乡” 对个体的精神塑造 —— 布鲁克林的经历,成为她一生的 “精神财富”,让她无论走到哪里,都能保持坚韧与真诚。

Power by VuePress & vuepress-theme-plu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