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许三观卖血记

约 4247 字大约 14 分钟

2020-09-18

一、作者介绍

《许三观卖血记》的作者是余华(1960- ),中国当代文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 “先锋派” 代表作家,浙江海盐人,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。他的创作以 “冷峻的笔触、极致的叙事” 著称,擅长剥离生活的温情表象,直击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与人性本质,用看似 “残酷” 的故事,传递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普通人的悲悯,被誉为 “用文字解剖时代与人性的作家”。

余华的文学生涯经历了从 “先锋实验” 到 “底层叙事” 的转型:1980 年代中后期,他以《十八岁出门远行》《现实一种》等作品崭露头角,凭借荒诞、暴力的叙事风格,成为先锋派文学的核心人物;1990 年代后,他将目光转向 “普通人的命运”,创作了《活着》《许三观卖血记》《兄弟》等经典长篇,其中《活着》以福贵的一生串联中国近代历史变迁,全球发行量超千万册,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 “出海标杆”;《许三观卖血记》(1995 年出版)则以 “卖血” 这一极具冲击力的行为,浓缩了底层人物的生存智慧与家庭责任,先后被翻译成英、法、德、日等 20 余种语言,获意大利格林扎纳・卡佛文学奖(1998 年),成为余华 “底层叙事” 的代表作之一。

《许三观卖血记》的创作背景与余华对 “生存” 的思考紧密相关:余华曾在访谈中提到,他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,是 “想写一个‘用身体对抗命运’的人 —— 许三观没文化、没权力,他唯一能支配的只有自己的身体,卖血成了他应对生活危机的‘唯一武器’”。同时,小说的时代背景(1950 年代至 1990 年代)涵盖了人民公社、大饥荒、文革、改革开放等关键时期,余华以 “卖血” 为切口,既展现了特定时代下底层群体的生存艰辛,也通过许三观对家庭的坚守,挖掘出人性中 “朴素的善良与韧性”—— 这种对 “小人物” 的关注,让小说超越了 “时代记录”,成为一部关于 “生存本质” 的寓言。

二、故事情节

1. 时代背景与核心人物

(1)时代背景:跨越四十年的 “生存考验”

故事时间跨度从 1950 年代初延伸至 1990 年代末,覆盖了中国社会四次重大转型,每一次转型都成为许三观 “卖血” 的推手,构成他生存的 “考验场”:

  • 1950 年代人民公社时期:集体化生产模式下,个体经济被限制,许三观作为丝厂工人,工资微薄,“卖血” 成为他获取 “额外收入” 的唯一途径,也是他 “娶媳妇” 的经济基础;

  • 1960 年代大饥荒时期:粮食短缺,饿殍遍野,许三观一家每天只能喝稀粥度日,为了让家人吃上一顿饱饭,他不得不频繁卖血,甚至不顾身体安危;

  • 1966-1976 年文革时期:政治运动席卷全国,许三观的妻子许玉兰被批斗为 “妓女”,儿子一乐因 “出身问题” 被排挤,为了救许玉兰、保护孩子,许三观再次踏上卖血之路;

  • 1980 年代改革开放后:市场经济兴起,生活逐渐好转,但许三观已年老体衰,卖血不再被需要,他才终于告别 “以血换生存” 的日子 —— 这四十年的时代变迁,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,而是许三观一次次卷起袖子、露出胳膊的 “卖血记忆”。

(2)核心人物:以血为 “纽带” 的家庭群像

小说的核心人物围绕许三观的家庭展开,每个人物都与 “卖血” 紧密相连,共同构成底层家庭的生存图景:

  • 许三观:小说的绝对主角,丝厂送茧工,没读过书,说话粗鄙,却有着最朴素的 “家庭责任感”。他一生卖血十余次,每次卖血的原因都与家人有关 —— 为娶许玉兰卖血,为儿子一乐赔钱卖血,为家人渡饥荒卖血,为救妻子卖血。他的身体随着卖血逐渐衰败,却从未抱怨,甚至在老了不能卖血时,还会遗憾 “自己没用了,帮不了家人了”。许三观的 “卖血”,不是 “牺牲” 的悲壮,而是 “生存” 的本能,是底层人对家庭最直接的守护。

  • 许玉兰:许三观的妻子,婚前是镇上的 “油条西施”,性格泼辣、务实,却也善良、坚韧。她最初因许三观 “卖血娶她” 而感动,婚后操持家务、养育三个儿子,成为家庭的 “后勤支柱”。文革时,她被诬陷为 “妓女”,游街批斗,却从未放弃对家庭的希望;许三观多次卖血后身体变差,她悉心照料,劝他 “别再卖血了,咱们少吃点也能过”。许玉兰与许三观的感情,没有浪漫的情话,只有 “你卖血我做饭,你生病我照顾” 的平淡相守。

  • 许一乐:许三观的长子,实为许玉兰与前男友何小勇的孩子,这是许三观心中最大的 “疙瘩”。许三观最初厌恶一乐,甚至在他闯祸时说 “你不是我儿子,我不管你”,但在看到一乐挨饿、被欺负时,还是忍不住为他卖血 —— 第一次为一乐赔钱卖血时,他对血站的人说 “这血是为我儿子卖的,不管他是不是我亲生的,他喊我爹,我就得管他”。一乐长大后,得知自己的身世,却始终对许三观孝顺有加,用行动回报他的养育之恩。

  • 许二乐、许三乐:许三观的次子与三子,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,却远不如一乐懂事。二乐贪吃、懒惰,三乐胆小、自私,两人很少体谅父亲的辛苦,甚至在许三观卖血后还吵着要吃红烧肉。但许三观从未因他们的不懂事而减少关爱,每次卖血后,都会给三个儿子买些零食,哪怕自己饿着肚子 —— 这种 “不图回报的父爱”,是许三观最动人的特质。

  • 何小勇:许玉兰的前男友,一乐的亲生父亲,镇上的医生,家境优渥,却自私、冷漠。他得知一乐是自己的儿子后,不仅不认,还骂许玉兰 “不知廉耻”;后来何小勇中风瘫痪,许三观为了让一乐 “尽孝”,甚至带着一乐去何小勇家,让他喊 “爹”—— 许三观对何小勇的包容,不是 “懦弱”,而是对一乐的保护,他不想让一乐在 “两个父亲” 之间为难。

2. 关键事件与结局走向:以血铺就的家庭之路

(1)第一幕:卖血娶妻 —— 家庭的 “起点”(1950 年代初)

许三观 25 岁时,还是丝厂的单身汉,每天除了送茧,就是和工友们在街边闲聊。工友们告诉他 “男人要想娶媳妇,就得去卖血,卖一次血能赚三十五块,够娶媳妇的彩礼钱”。许三观听了心动,第一次跟着工友去了县城的血站。

第一次卖血的经历,让许三观既紧张又兴奋:他看着护士把针头插进自己的胳膊,看着鲜血顺着管子流进血袋,心里琢磨着 “这血能换三十五块,能娶媳妇了”。卖完血后,他拿着钱,先去面馆吃了一碗红烧肉面(工友说 “卖血后要补补”),然后直奔镇上的油条摊,向 “油条西施” 许玉兰求婚。

许玉兰一开始嫌弃许三观 “没文化、没钱”,但当她听说许三观 “为了娶她,特意去卖血” 时,心里动了容 —— 她知道 “卖血是拿命换钱,肯为她卖血的男人,肯定是真心对她好”。两人很快结婚,许三观用卖血剩下的钱,买了床、桌子、椅子,在丝厂附近租了间小房子,组建了自己的家庭。新婚之夜,许三观对许玉兰说:“以后我会好好干活,不会让你受委屈,实在不行,我还能去卖血。” 这句话,成了他一生对家庭的承诺。

(2)第二幕:卖血救子 —— 父爱的 “证明”(1950 年代末)

许玉兰生下一乐、二乐、三乐后,家里的开销越来越大,许三观的工资勉强够糊口。一乐 6 岁时,镇上的孩子嘲笑他 “是野种,不是许三观的儿子”,一乐哭着回家问许玉兰,许玉兰没办法,只好说出真相:一乐是她与前男友何小勇的孩子。

许三观得知真相后,气得三天没回家,他觉得 “自己被许玉兰骗了,养了别人的儿子”。但当他看到一乐被镇上的孩子打得头破血流,还倔强地说 “我爹是许三观,他会来帮我的” 时,心里的火气瞬间消了 —— 他走到一乐身边,把他抱起来,对打一乐的孩子说:“谁敢再打我儿子,我就跟谁拼命!”

没过多久,一乐为了替弟弟二乐出头,把何小勇的儿子打伤了,何小勇找上门来,要许三观赔五十块钱医药费,否则就去派出所告一乐。许三观没钱,只好再次去县城卖血 —— 这是他第二次卖血,卖完血后,他拿着三十五块钱,又向工友借了十五块,凑够五十块给了何小勇。

回家的路上,许三观买了三个肉包子,给一乐、二乐、三乐各一个。一乐拿着包子,问许三观:“爹,你为什么要为我卖血?我不是你亲生的。” 许三观摸了摸一乐的头,说:“你喊我一声爹,我就是你爹,爹就得管儿子,不管是不是亲生的。” 这句话,成了一乐一生最珍贵的记忆。

(3)第三幕:卖血渡荒 —— 家庭的 “救命钱”(1960 年代初)

1960 年,全国爆发大饥荒,粮食供应极度短缺,许三观一家每天只能喝两顿稀粥,粥里几乎看不到米粒,孩子们饿得脸发黄,许玉兰也瘦得只剩一把骨头。有一天,三乐饿哭了,说 “我想吃饭,不想喝粥了”,许三观看着孩子们可怜的样子,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,他决定再去卖血。

这一次,许三观卖血的频率越来越高 —— 他先是去县城卖血,后来县城血站的人认识他了,说 “你刚卖过,不能再卖了”,他就去邻县的血站,甚至去几十里外的乡下血站。每次卖完血,他都会买几斤米回家,让许玉兰给孩子们做干饭,自己则继续喝稀粥。

有一次,许三观在邻县卖完血后,因为没吃饭,走在回家的路上晕了过去,幸好被路过的农民救了,给了他一碗红薯汤。农民劝他 “别再卖血了,再卖命就没了”,许三观笑着说 “我有三个儿子,还有媳妇,我得让他们活下去,我不能死”。

饥荒最严重的时候,许三观甚至带着一乐去何小勇家 “讨饭”—— 他知道何小勇家有余粮,想让一乐 “认亲”,好让何小勇给点吃的。但何小勇不仅不给,还把他们赶了出来。许三观没生气,只是对一乐说:“没事,爹再去卖血,给你买吃的。” 正是靠着一次次卖血,许三观一家熬过了最艰难的饥荒岁月。

(4)第四幕:卖血救妻 —— 夫妻的 “相守”(1960 年代末)

文革开始后,许玉兰因为婚前与何小勇的关系,被镇上的红卫兵批斗为 “妓女”,每天被拉去游街,脖子上挂着 “妓女许玉兰” 的牌子,受尽屈辱。许三观看着许玉兰被欺负,心里又急又疼,却不敢反抗 —— 他只是每天在许玉兰游街结束后,偷偷给她递上一碗热水,帮她擦去脸上的眼泪。

有一次,红卫兵要把许玉兰关起来,说 “要批斗到她认罪为止”。许三观知道,一旦被关起来,许玉兰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。他想起以前卖血时,认识血站的一个医生,那个医生在县城有点人脉,或许能帮忙。于是,许三观再次去县城卖血,用卖血的钱买了烟酒,送给那个医生,请他帮忙救许玉兰。

医生被许三观的诚意打动,答应帮忙。几天后,许玉兰果然被放了出来。回家后,许玉兰抱着许三观哭了,说 “我以为我再也见不到你和孩子们了”。许三观拍着她的背,说 “有我在,我会一直陪着你,实在不行,我还能卖血”。

文革期间,许三观还因为一乐 “出身问题”,多次去学校给老师送礼(礼物都是用卖血的钱买的),让老师别为难一乐。许玉兰劝他 “别再卖血了,你的身体快扛不住了”,许三观总是说 “没事,我身子骨结实,还能卖几次”—— 他不知道,他的身体已经在一次次卖血中,埋下了隐患。

(5)第五幕:老不能卖血 —— 生命的 “落幕”(1990 年代末)

改革开放后,生活逐渐好转,许三观的三个儿子都长大了,一乐成了工人,二乐开了个小饭馆,三乐当了公务员,家里再也不用靠卖血过日子了。许三观也老了,头发白了,背也驼了,丝厂退休后,每天就在家里看看报纸,帮许玉兰做点家务。

有一天,许三观突然想吃红烧肉,他想起以前卖血后,都会去面馆吃一碗红烧肉面,那是他最幸福的时刻。他摸了摸口袋,发现没带多少钱,就想去血站卖一次血,用卖血的钱买红烧肉吃。

他像年轻时一样,卷起袖子,走到县城的血站,对护士说 “我要卖血”。护士看着他苍老的脸,又看了看他的身份证,说 “大爷,您都七十多了,不能卖血了,我们有规定,超过六十岁就不能卖了”。许三观不信,说 “我以前卖过很多次,我的血好,你们放心”,护士还是摇头,把他劝走了。

许三观走出血站,心里空荡荡的 —— 他第一次觉得,自己没用了,连卖血都没人要了。他在街上逛了很久,最后还是二乐找到他,带他去自己的饭馆,给了他一碗红烧肉。许三观吃着红烧肉,眼泪突然掉了下来,他对二乐说 “我以前卖血,都是为了你们,现在不能卖了,我帮不了你们了”。二乐握着他的手,说 “爹,我们现在能养活您了,您不用再卖血了”。

小说的最后,许三观和许玉兰坐在家里的院子里,晒着太阳,聊着过去的日子。许三观说 “我这辈子卖了十一次血,每次都为了你们,现在想想,也值了”。许玉兰笑着说 “以后咱们好好过日子,再也不用卖血了”。阳光照在他们的脸上,温暖而平静 —— 许三观的一生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只有一次次卖血的记忆,却用最朴素的方式,守护了一个家庭的温暖。

三、经典语句

  1. 我这辈子就是为了你们几个孩子活的,为了你们,我卖多少次血都愿意,只要你们能好好的,我就知足了。

  2. 卖血的时候,我看着血从胳膊里流出来,就像看着钱流进兜里,心里踏实,因为这些钱能给你们买吃的,能给你们买穿的。

  3. 一乐,你喊我一声爹,我就是你爹,不管你是不是我亲生的,爹都得管你,都得护着你,这是当爹的本分。

  4. 饥荒的时候,我看着你们饿得哭,心里比谁都疼,我只能去卖血,卖一次血,你们就能吃一顿饱饭,我就算晕过去,也值了。

  5. 现在老了,不能卖血了,我觉得自己没用了,帮不了你们了,可转念一想,你们都长大了,能自己过日子了,我也就放心了。

Power by VuePress & vuepress-theme-plu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