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《挪威的森林》读书笔记

约 5868 字大约 20 分钟

2023-12-16

一、作者介绍

《挪威的森林》的作者是村上春树(むらかみ はるき,1949- ),日本当代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小说家、翻译家,被誉为 “战后日本文学的‘异数’” 与 “连接东方与西方文学的桥梁”。他的创作打破了日本传统文学的叙事框架,将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感、存在主义哲思与日本私小说的细腻情感融合,形成 “村上式” 独特风格 —— 文字清淡却暗藏张力,擅长以日常化的场景承载深刻的精神命题,聚焦 “孤独的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挣扎与寻找”,精准戳中当代人(尤其是青年群体)的精神共鸣。

村上春树的文学生涯始于 1979 年的《且听风吟》,这部处女作以 26 岁的 “我” 在酒吧的回忆展开,奠定了他 “碎片化叙事 + 青春孤独” 的基调,一举斩获群像新人文学奖;此后,他陆续推出 “青春三部曲”(《1973 年的弹子球》《寻羊冒险记》),进一步深化对 “现代性困境” 的探讨;2009 年的《1Q84》以双线叙事构建平行世界,将社会批判与个人命运结合,成为全球畅销书;2017 年的《刺杀骑士团长》则融入绘画、音乐与历史隐喻,展现其创作的持续突破。而 1987 年出版的《挪威的森林》,是他创作生涯的 “里程碑之作”—— 这部作品跳出此前的 “荒诞冒险” 框架,转向更贴近现实的青春叙事,以 1960 年代日本青年的情感与精神困境为核心,不仅在日本创下超千万册的销量,更成为首个被译介到全球的村上春树作品,让他从 “日本新锐作家” 跃升为 “国际级文学现象”。

《挪威的森林》的创作背景与村上春树的个人经历及时代语境紧密相关:1960 年代末的日本,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物质繁荣,但青年群体却陷入 “精神真空”——1968 年学生运动(全共斗运动)失败后,曾经高呼理想的青年们失去方向,转而关注个人内心的孤独与情感纠葛,这种 “集体理想破灭后的个体迷茫”,成为村上春树创作的核心灵感。他曾在访谈中提到:“我想写的不是‘伟大的青春’,而是‘普通的青春’—— 那些没有轰轰烈烈的革命,只有爱、死亡与孤独的日子,那些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、笨拙的成长。” 此外,披头士乐队的歌曲《Norwegian Wood》(《挪威的森林》)也为小说提供了情感基调 —— 歌曲中 “孤独的房间”“燃烧的记忆”,与小说中渡边、直子等人的情感状态高度契合,成为贯穿全书的 “隐性旋律”,象征着青春的美好与易逝。

二、故事情节

1. 时代背景与核心人物

(1)时代背景:1960 年代末的 “迷茫青春”

故事发生在 1968 至 1970 年的日本,核心舞台是东京的大学与郊外的精神疗养院。彼时的日本正处于 “战后经济奇迹” 的高峰期 —— 东京的高楼拔地而起,百货公司里商品琳琅满目,电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,物质生活的便利与繁荣随处可见;但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,是青年群体的 “精神荒芜”:1968 年的学生运动(全共斗运动)因内部分裂与政府镇压失败后,曾经充满理想主义的青年们从 “改变社会” 的热情中冷却,转而陷入 “不知道该相信什么、该去往哪里” 的迷茫。他们或躲在大学图书馆里逃避现实,或在酒吧、咖啡馆里消磨时光,或在短暂的爱情中寻找慰藉,却始终无法填补内心的空洞 —— 这种 “物质丰裕下的精神贫瘠”,成为渡边、直子等主人公青春的底色。

(2)核心人物:在爱与孤独中挣扎的 “青春群像”

  • 渡边彻: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者,19 岁的东京某大学文学系新生,性格内向、敏感,甚至带点 “疏离感”—— 他不参与热闹的学生运动,不加入社团,课余时间要么在图书馆读加缪、卡夫卡的书,要么在宿舍听披头士的唱片,偶尔和学长永泽去酒吧喝酒,但始终与周围的世界保持着 “若即若离” 的距离。他的内心藏着对 “真诚连接” 的渴望:挚友木月的自杀让他对 “死亡” 与 “孤独” 有了过早的认知,遇到直子后,他试图用温柔守护她走出阴影;遇到绿子后,他又被她的生命力吸引,在 “守护直子” 与 “靠近绿子” 的矛盾中,逐渐看清自己的内心,完成从 “逃避” 到 “面对” 的成长。

  • 直子:渡边挚友木月的恋人,与渡边同龄,外表纤细、安静,眼神里藏着挥之不去的忧郁。她与木月从小一起长大,两人的情感如同 “封闭的小世界”—— 他们不与其他同学交往,只在彼此的陪伴中寻找安全感,这种 “过度依赖” 的关系,在木月自杀后彻底崩塌。直子无法接受木月的离开,更无法理解 “为什么他要选择独自死去”,内心陷入严重的精神困境:她会突然情绪失控,会在与人相处时陷入长时间的沉默,甚至无法正常完成学业,最终被送往郊外的 “阿美寮” 精神疗养院。她对渡边的情感复杂而矛盾 —— 既依赖渡边的温柔,将他视为 “连接现实世界的绳索”,又害怕自己的 “黑暗” 拖累他,始终在 “靠近” 与 “推开” 之间徘徊。

  • 绿子:渡边的大学同学,与直子截然不同的女孩 —— 她留着短发,说话直率,笑起来眼睛会弯成月牙,身上充满 “烟火气” 与 “生命力”。绿子的家庭并不如意:父亲身患重病,母亲早逝,她一边照顾父亲,一边打零工赚取学费,但她从未抱怨生活,反而总能在平凡的日常中找到乐趣 —— 比如和渡边一起在图书馆逃课晒太阳,比如在雨天里一起吃热腾腾的荞麦面,比如坦诚地分享自己对 “奇怪事物” 的兴趣(比如喜欢闻仓库的味道)。她对渡边的情感直接而热烈,不掩饰自己的喜欢,也不回避生活的苦难,她像一束 “阳光”,照亮了渡边因直子而变得灰暗的世界,让他明白 “青春不只有孤独与死亡,还有真实的快乐与温暖”。

  • 木月:渡边的少年挚友,直子的初恋,故事的 “隐性起点”—— 他在 17 岁时,毫无征兆地在自家车库里自杀,没有留下任何遗书。木月是个 “完美的少年”:成绩好、性格温和,与渡边、直子组成 “铁三角”,但他的内心深处藏着 “无法言说的孤独”—— 他无法融入外部世界,只能在与直子、渡边的小圈子里获得安全感,而当这种安全感不足以支撑他面对成长的 “复杂性” 时,他选择了用死亡逃避。木月的自杀,是渡边、直子青春痛苦的开端,也成为贯穿全书的 “阴影”—— 渡边始终在寻找木月自杀的原因,直子则始终无法走出木月留下的创伤。

  • 玲子:直子在阿美寮的室友,37 岁,曾经是才华横溢的钢琴教师,因被学生诬陷 “骚扰” 而陷入精神崩溃,此后长期住在疗养院里。她性格温和、通透,像 “姐姐” 一样照顾直子,也像 “导师” 一样理解渡边 —— 她会倾听渡边的烦恼,分享自己的经历,告诉渡边 “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黑暗,重要的是不要被它吞噬”。玲子是 “连接直子与渡边” 的关键人物:她向渡边传递直子的近况,也向直子解释渡边的心意;直子自杀后,她成为唯一能理解渡边痛苦的人,带着直子的遗愿找到渡边,陪他度过最艰难的时光,最终鼓励他 “回到现实世界,去找绿子”。

2. 关键事件与结局走向:在爱与死亡中寻找自我

(1)序幕:木月的自杀 —— 青春的 “裂痕”

故事以渡边彻 37 岁时的回忆开篇:他在飞机上听到披头士的《挪威的森林》,突然想起 20 年前的青春往事 ——17 岁那年,挚友木月在自家车库里用软管连接汽车排气管自杀,没有留下任何解释。渡边接到消息时,正在打工的书店整理书架,他没有立刻哭,只是麻木地完成工作,直到晚上回到空无一人的家,才抱着枕头蹲在地上,第一次意识到 “死亡不是小说里的故事,是真的会把一个人从你的世界里永远带走”。

木月的自杀,像一道 “裂痕”,打破了渡边、直子原本平静的少年生活:直子变得更加沉默,甚至拒绝与任何人说话,包括渡边;渡边则选择 “逃离”—— 他离开家乡,考入东京的大学,刻意避开所有认识木月的人,试图用陌生的环境掩盖内心的痛苦。但他知道,木月的影子从未消失 —— 他会在听《挪威的森林》时想起木月,会在看到相似的少年时想起木月,会在深夜里突然惊醒,想起木月最后一次见他时说的话:“渡边,你以后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啊。”

(2)发展:遇见直子与绿子 —— 情感的 “岔路口”

渡边进入大学后,过着 “两点一线” 的生活:宿舍、图书馆、偶尔去酒吧。直到入学后的第一个秋天,他在东京的街头偶遇直子 —— 她比以前更瘦了,眼神依旧忧郁,但看到渡边时,嘴角露出了久违的微笑。两人开始频繁见面:他们会在周末一起逛东京的街道,从涩谷走到银座,不怎么说话,只是并肩走着;他们会在渡边的宿舍听披头士的唱片,直子会轻轻跟着哼唱《挪威的森林》,唱到一半时突然沉默,眼神飘向远方;他们会聊起木月,聊起少年时的往事,聊起对未来的迷茫,渡边能感受到直子的痛苦,却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,只能默默陪着她。

直子 20 岁生日那天,两人一起在外面过夜。那晚,直子向渡边坦白了自己的挣扎:“我总是想起木月,想起他为什么要离开我,我觉得自己像个被抛弃的孩子,不知道该往哪里走。” 渡边抱着她,轻声说:“我会陪着你,一起走下去。” 但那晚之后,直子突然消失了 —— 她没有回学校,也没有给渡边打电话,直到一个月后,渡边收到她从阿美寮精神疗养院寄来的信,才知道她因精神状态恶化,被家人送进了疗养院。

就在渡边为直子的离开感到失落时,他在大学的 “文学概论” 课上遇到了绿子。绿子坐在他旁边,上课时常偷偷看漫画,偶尔会戳戳他的胳膊,问他 “老师刚才讲的是什么”。一次课后,绿子邀请渡边去她家玩 —— 她家开了一家小小的书店,父亲卧病在床,绿子一边照顾父亲,一边整理书店,却依旧笑得很灿烂。渡边在绿子家待了一下午,看着她熟练地给父亲喂药、做饭,听她吐槽学校的趣事,突然觉得 “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被点亮了”—— 这是他第一次在木月自杀后,感受到 “真实的、不沉重的快乐”。

此后,渡边与绿子的联系越来越频繁:他们会一起在图书馆逃课,躲在靠窗的位置晒太阳,分享彼此喜欢的书;他们会在雨天里一起去吃荞麦面,绿子会把自己的伞分给渡边一半,两人挤在一把伞下,雨水打湿了裤脚也不在意;绿子会坦诚地告诉渡边 “我好像喜欢你”,渡边虽然心动,却因为直子而犹豫 —— 他觉得自己 “不能在直子最脆弱的时候,爱上别人”,这种矛盾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。

(3)高潮:阿美寮的探望与直子的自杀 —— 青春的 “告别”

直子入院半年后,渡边收到了她的信,邀请他去阿美寮探望。阿美寮坐落在郊外的山林里,环境安静,有大片的草地和樱花树,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是像直子一样,被精神问题困扰的人。渡边在阿美寮见到直子时,她看起来比以前好了一些 —— 能正常与人交流,会主动说起疗养院的生活,甚至会笑着给渡边介绍室友玲子。

在阿美寮的几天里,渡边每天都和直子、玲子一起散步、聊天、弹钢琴。玲子告诉渡边:“直子很依赖你,她总是说‘渡边会来救我的’,但她心里的那道坎,还是需要自己迈过去。” 渡边也意识到,直子的痛苦不仅仅是因为木月的自杀,更是因为她 “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”—— 她害怕自己的精神问题会拖累渡边,害怕自己永远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。离开阿美寮前,渡边对直子说:“我会等你,等你好起来,我们一起回东京。” 直子没有回答,只是抱着他,哭了很久。

回到东京后,渡边与绿子的关系依旧微妙 —— 他会偶尔和绿子见面,却始终不敢回应她的感情;绿子虽然失落,却没有逼他,只是说 “我会等你想清楚”。与此同时,渡边收到了玲子的信,信里说直子的状态突然恶化,拒绝见任何人,甚至开始绝食。渡边立刻请假,再次赶往阿美寮,却在途中接到了玲子的电话:“直子走了,她在清晨的时候,走进了山林里,用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,留下了一封信给你。”

直子的遗书很简短:“渡边,谢谢你一直陪着我,我很努力地想活下去,想和你一起回东京,但我发现,我还是无法摆脱木月的影子,无法面对那个不完美的自己。请你不要难过,也不要忘记我,好好地活下去,就像木月希望的那样。” 渡边拿着遗书,在阿美寮的草地上坐了一夜,他没有哭,只是觉得 “心里好像被掏空了一块,风从里面穿过去,冷冷的”。玲子坐在他身边,轻声说:“直子不是放弃了,她只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解脱,你不能一直活在她的阴影里,你还有绿子,还有自己的生活。”

(4)结局:玲子的陪伴与寻找绿子 —— 青春的 “新生”

直子自杀后,渡边陷入了彻底的崩溃 —— 他退学离开了东京,漫无目的地在日本各地旅行,不去联系任何人,也不关心自己的未来,每天只是住廉价的旅馆,吃便利店的饭团,像 “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”。他甚至想过 “像木月和直子一样,结束自己的生命”,但每次想到木月的话、直子的遗书,又会犹豫 —— 他知道,自己不能让他们的希望落空。

三个月后,渡边在一个小镇的旅馆里,收到了玲子的来信。玲子已经离开阿美寮,准备回到家乡,重新当钢琴教师,她在信里说:“我去了东京,见过绿子,她很担心你,一直在等你回来。渡边,你不是一个人,你有绿子,有我,有那些关心你的人,你不能一直逃避,你要回到现实世界,去面对自己的内心,去寻找绿子。”

玲子的话像 “一记耳光”,打醒了迷茫的渡边。他立刻收拾行李,回到了东京。他先去了绿子家的书店,却发现书店已经转让,绿子和父亲搬去了别的地方。他又去了大学,问遍了绿子的同学,终于拿到了绿子的新地址。他站在绿子家的楼下,犹豫了很久,最终还是拨通了她的电话。

电话接通后,绿子的声音带着惊讶和委屈:“渡边,你去哪里了?我找了你好久。” 渡边哽咽着说:“绿子,我回来了,我想清楚了,我想和你在一起,想和你一起面对生活的所有事情,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。” 电话那头,绿子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笑着说:“我在楼上等你,快点上来吧。”

小说的最后,渡边挂掉电话,快步走向绿子家的楼梯。楼道里的灯光昏黄,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,他想起了木月、直子,想起了阿美寮的樱花,想起了和绿子一起度过的雨天。他知道,青春的痛苦不会消失,木月和直子的影子也会永远留在他的心里,但他不再害怕 —— 他学会了接受 “不完美”,学会了面对 “孤独”,学会了珍惜眼前的人。就像玲子说的:“青春是一场必经的雨,淋过之后,我们都会长大。”

三、金句语录

“死并非生的对立面,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。”

语境:直子在阿美寮与渡边谈论木月的自杀时,轻声说出的话。当时渡边问她 “为什么木月要选择死亡”,直子沉默许久后,说出了这句话。意义:这句话是小说对 “生死观” 的核心表达 —— 村上春树没有将死亡视为 “生的终结”,而是将其看作 “生的一部分”。木月的死亡虽然带走了他的生命,却永远留在了渡边、直子的记忆里,影响着他们的成长;直子的死亡虽然让渡边痛苦,却也让他学会了 “接受失去,珍惜当下”。这种对死亡的哲思,消解了死亡的恐惧,赋予了 “生” 更深刻的意义 —— 正是因为有死亡的存在,生才更值得被珍惜。

“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,其实不是,人是一瞬间变老的。”

语境:渡边在直子自杀后,独自旅行时的内心独白。他看着镜子里憔悴的自己,突然意识到,自己在直子离开的那一刻,就已经 “变老了”—— 不是年龄的增长,而是心态的成熟。意义:这句话精准捕捉了 “成长的瞬间性”—— 青春的天真与幼稚,往往会在某一个 “关键事件” 后突然消失,比如一场深刻的失去、一次沉重的打击。渡边的 “变老”,不是因为时间的流逝,而是因为他经历了木月、直子的死亡,看清了生活的残酷与复杂,从 “逃避现实的少年” 变成了 “能面对痛苦的成年人”。这种 “瞬间的成长”,是每个人青春中都可能经历的阵痛,也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。

“或许我的心包有一层硬壳,能破壳而入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。所以我才不能对人一往情深。”

语境:渡边在与绿子相处时,内心的自我剖析。他承认自己被绿子的生命力吸引,却始终不敢完全敞开心扉,因为他害怕 “再次受到伤害”—— 木月、直子的离开,让他在心里筑起了一道 “硬壳”。意义:这句话深刻揭示了 “孤独的本质”—— 现代人的孤独,往往不是因为 “没有人陪伴”,而是因为 “不敢敞开心扉”。渡边的 “硬壳”,是他保护自己的方式,也是他与世界保持距离的原因。但随着与绿子的相处,他逐渐明白,“硬壳” 虽然能保护自己,却也会隔绝温暖;只有勇敢地 “破壳而出”,才能真正与他人建立真诚的连接,才能摆脱孤独的困境。

“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,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。无论别人怎么看,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。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,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。”

语境:绿子在与渡边聊起 “如何面对他人的眼光” 时说的话。当时渡边担心自己 “不参与学生运动、不喜欢热闹” 的性格会被别人嘲笑,绿子却用这句话鼓励他 “坚持自己”。意义:这句话是绿子 “生命力” 的集中体现,也是小说对 “自我认同” 的倡导。在 1960 年代的日本,青年群体大多被 “集体潮流” 裹挟(比如参与学生运动),而绿子却始终坚持自己的 “节奏”—— 她不关心别人怎么看,只在乎自己的感受,喜欢照顾父亲就去做,喜欢和渡边相处就去靠近。这种 “不随波逐流” 的态度,不仅影响了渡边,也给所有读者带来启示:真正的成长,不是 “变成别人期待的样子”,而是 “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”。

“青春是一场大雨,即使感冒了,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。”

语境:小说结尾,渡边找到绿子后,回忆自己的青春时想到的话。他想起了木月的微笑、直子的眼泪、绿子的笑声,虽然这些回忆里有痛苦,却依旧让他觉得 “珍贵”。意义:这句话是对 “青春” 最贴切的隐喻 —— 青春像一场大雨,它可能伴随着寒冷、痛苦(比如失恋、失去、迷茫),让我们 “感冒”;但它也充满了美好、温暖(比如友情、爱情、真诚),让我们即使经历过痛苦,也依旧怀念。渡边的 “盼望再淋一次”,不是因为他想再次经历痛苦,而是因为他珍惜青春里的每一段经历 —— 正是这些经历,塑造了现在的他,让他学会了爱、学会了成长、学会了面对生活。这句话也道出了所有人对青春的共同情感:青春虽有遗憾,却永远值得怀念。

Power by VuePress & vuepress-theme-plume